藏品
静嘉堂收藏馆
我们的美术馆主要进行专题展览,不设固定的展览场地。
静嘉堂美术馆收藏了6500件艺术品。岩崎弥之助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包括刀剑、茶道用具、中国和日本绘画、书法、陶器、漆器、纸张与画笔,以及木雕。其子岩崎小弥太后来不断扩大收藏规模,倾注心血整理出了全面而系统的中国陶瓷收藏,藏品的年代覆盖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国宝
曜变天目茶碗, 建窑
亦称“稻叶天目”
南宋(12至13世纪)
曜变(幻彩斑点)天目(黑釉)是指内表面有许多斑点,同时斑点周围有深蓝色渐变的黑釉茶碗,是天目茶碗中最珍贵的一种。目前已知的这种茶碗只有三件。其中,我馆藏有的这一件色泽最为生动、做工最为精致。近期(2009年),中国首次发掘出曜变天目茶碗残件,出土地点在杭州(古称临安)南宋古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正如茶碗的别名“稻叶天目”所示,这个茶碗在江户时代长期由稻叶家族保存,后来这个家族还统治了淀藩(京都城的一部分)。1934年,茶碗为岩崎家族所拥有,但岩崎小弥太从未使用过,他说:“国家的珍宝不能私自享用”。
现存完好的曜变天目茶碗全部都收藏于日本,并且均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另外两件分别藏于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阪藤田美术馆。

国宝
太刀
手搔包永
大和国手搔派
镰仓时代(13世纪)
日本刀剑有长达 1000年的历史,不仅常为人们视作军国主义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日本刀剑的欣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剑的形状与弧度,锻造时在刀刃表面留下的纹理,以及硬钢结构淬火后形成的波纹状边缘图案。
这把刀的制作者包永是大和国手搔派的创始人,这名制刀大师在正应时代 (1288〜1293) 非常活跃。他自称手搔平三郎,据说住在奈良东大寺转害门的附近。手搔派是奈良五大制刀流派(当麻、保昌、手掻、尻懸、千手院)中最大的一支,到江户时代则作为文珠派继续延续辉煌。
这把刀脊高弯深,具有直纹表面纹理和直行边缘图案,同时刀身还有各种波状纹样。这是大和地区的代表作品,在制成700多年后仍然完好无损。

国宝
《源氏物语关屋骠图》
画家:表屋宗达
江户时代(1631年)
一对六折屏风,于金箔纸上着色
表屋宗达(身世不详)是江户时代早期活跃于京都的一位画家。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尾形光琳、酒井抱一和其他众多艺术家后来继承他的衣钵并将这一艺术流派发扬光大,形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琳派。表屋宗达有三件作品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源氏物语关屋骠图》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表屋宗达的代表作之一,这件杰作显示了他大胆运用直线和曲线进行构图的方式,以及对绿色、白色等色彩的巧妙运用,同时他还借鉴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图案,这也成为表屋宗达作品的一大特色。据说这件作品于1631年捐赠给了日本古老而著名的佛教寺庙醍醐寺。1896 年,醍醐寺将作品转赠送给岩崎家族,以此感谢岩崎弥之助长久以来的慷慨资助。

国宝
《和汉朗咏集》:太田切
平安时代(11世纪)
上下两卷,纸本着墨
这本《和汉朗咏集》抄录本是由藤原公任使用工整的汉字和变化多端的假名字母撰写而成,被誉为平安时代的杰出作品。
抄录本蓝色、淡蓝色、淡黄色和白色的纸张与木板印刷图案交相辉映,再用金银彩绘的花、鸟、檀香等加以装饰。这本作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纸张,精美的书法和金银绘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作品呈现出一种举世难见的独特质感。这本选集处处彰显着平安时代对于精致美感的追求,也为世人称为“太田切”,因为江户时代统治挂川藩的太田家族曾是这件杰作的主人。

重要的文化遗产
青瓷浮牡丹纹鼓钉大水罐,龙泉窑
南宋~元代(13至14世纪)
这件陶瓷器皿是龙泉青瓷的杰作之一,曾被江户时代大阪富商鸿池家族用作茶道中的水罐,并一直完好地保存下来。因其通体浑圆,边沿、底座处饰以铆钉样式,故名“鼓钉大水罐”。除了底面外,罐子上还覆盖着一层天青色的青瓷釉,这种风格被茶艺大师们称为“青瓷砧”。
罐子里面的釉彩格外漂亮。在釉彩之下是用黏土在模具中精心制成的牡丹花和叶子装饰图案,以及用条状黏土做成的藤蔓,这些阿拉伯风格的藤蔓雅致地附在罐体表面。这种设计即称为“浮牡丹”。罐子盖也饰有浮牡丹图案,把手则做成了雌蕊和雄蕊的形状。

重要的文化遗产
叙事画卷《平治物语绘卷》:“信西巻”
镰仓时代(13世纪)
手卷,纸本着色
平治之战于1159年爆发,是由藤原信赖和源义朝发动的一场武装政变,抗击退位天皇后白河天皇的亲信藤原信西。
“信西巻”展示了藤原信西临终前的场景,由三段诗文和四幅插画组成。遭到藤原信赖和源义朝的袭击后,藤原信西选择了自杀。对手砍下他的头颅并游街示众。此作品人物刻画生动,构图有板有眼,笔触明快有力,兵器铠甲细致入微,堪称是一部描写战争故事的手卷佳作。
这幅珍贵的作品是现存的三幅手卷中的一卷,三幅手卷分别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重要的文化遗产
Li Taibai Wenji 李太白文集
(李太白文学作品集)
作者:李太白
出版于南宋早期(12世纪)
全书共30卷,其中卷1为12本书的总目录
此作品收录了李白(701〜762)在盛唐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李白也为世人誉为“诗仙”。
这本作品集认定为出版于南宋初期的蜀地(今四川),是现存最古老的《李太白文集》版本。文集秀美的印刷字迹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水平。据统计,这本文集上有超过40种不同时期的藏书戳记。晚清四大杰出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1834〜1894)曾是这些书的主人。陆心源广为人知的一点就是热衷于收集宋元时期出版的重要书籍。他去世后,静嘉堂基金会的创始人岩崎弥之助于1907年出重金购买了陆心源的全部收藏。

重要的文化遗产
江景莳絵砚盒,设计灵感来自诗篇“住江浪打岸……”
画家:尾形光琳
江户时代(18世纪)
拱形的盖子让砚盒的形状看起来非常巧妙。砚盒表面是层层海浪冲击海岸的美景,设计精妙绝伦。海浪是用普通的金漆制成,而岸上的岩石则是用铅板制成,上面还镶嵌着镂空的银字。砚盒上的字取自藤原敏行的一首诗:住江浪打岸,如夜梦晤汝通径,奈何怯人目。然而,“海岸”和“波浪”的意象却没有直接展现在砚盒上。而是用天马行空的设计,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是技巧叫做“歌绘”(诗中画)。
这件砚盒是本阿弥光悦(1558〜1637)所创作的莳绘砚盒的复制品。在本阿弥光悦的创作基础上,尾形光琳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使其更加生动饱满。这件砚盒堪称尾形光琳莳绘作品的一件巅峰之作。

《松本幸四郎(第五代)饰演仁木弹左卫门直则》
作者: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
江户时代(1863年)
多彩木版画
这幅木版画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半身像系列作品之一,由金寿堂(惠比须屋庄七)出版。此作品汇集了第三代歌川丰国人生最后岁月创作的众多杰作,包括从1860年起5年内出版的60幅版画。这些作品使用的纸张较厚,采用最好的雕刻和印刷技术,而买家则是在神田涂师町经营铜铁商店的三津谷家族。
这幅版画描绘的是歌舞伎演员第五代松本幸四郎(1764〜1838)扮演的仁木弹左,因其异乎寻常的大鼻子,也有“大鼻子幸四郎”的绰号,这是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角色。这幅画像展示了演员的拿手好戏:见得。通过描绘第五代松本幸四郎最擅长的歌舞伎姿势,这幅作品完美地展现出他的人物特征,这也使之成为系列版画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茄状茶叶罐 亦称“九十九茄子”
唐物(中国)陶器
南宋〜元代(13至14世纪)
这件“大名物”茶叶罐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开始为足利义满所有(1358〜1408),而后战国大名松永久秀也曾一度收藏此茶叶罐。据说,在松永久秀把茶叶罐送给织田信长后,织田信长允许他继续统治大和国,以此作为回报。茶道界对此物有着极高的评价。据了解,茶叶罐的名字有说是来源于据信存在于古代物品中的神灵付丧神,也有说是《伊势物语》中关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九十九发)的那首著名诗作。织田信长在本能寺遇袭时,茶叶罐受损,而后在丰臣秀吉家族被推翻的大阪围城战(1615年)中,再一次遭到重创。德川家康下令漆器艺术家藤重藤原及其儿子藤重藤严从大阪城的废墟中找到茶叶罐。他们找到破碎的茶叶罐后,使用漆器将其修复至现在的状态。由于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修复工作,于是德川家康将此茶叶罐及另一个茶叶罐“松本茄子”(承应茄子)一并送给藤重藤原及其儿子藤重藤严。1885年,岩崎弥之助不惜预支年终薪水买下了这个茶叶罐。

唐三彩琉璃马咬脚摆件
唐代(7至8世纪)
这件唐三彩瓷器描绘了一匹黑马低头咬蹄的场景。古代君王和世家贵族对马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们会以自己心爱的马匹为原型制作陶瓷器,并在死后埋葬在自己的坟墓中,以此为念。马匹皮肤的黑色采用棕色釉料抹在铁釉上来实现。这匹马配有色彩华丽的马鞍,鬃毛和尾巴都梳理得很整齐。头饰和脖子周围的黄棕色皮带上装饰着硕大的绿色流苏,而臀部则缀以花朵状的圆形浮雕及棕色和绿色釉料。马鞍垫由地毯或动物毛皮制成,细节描绘非常到位,不管是长绒毛还是毛发都纤毫毕现。这尊唐三彩琉璃阿拉伯骏马摆件反映了唐朝社会与西域之间活跃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盛唐时期贵族的奢华生活。

画本手鉴 (画册)
画家:酒井抱一
江户时代(19世纪)
整个画册由72幅画组成,纸本或丝绸着色或着墨皆有
这本由72幅画组成的画本手鉴(画册)清晰地表明了,除了琳派风格之外,酒井抱一还掌握了多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包括狩野派、土佐派、圆山四条派以及中国绘画风格。与这本画册一起的还有酒井抱一亲自题词的内箱,以及一个由酒井道一(倾心于酒井抱一的画风并继承酒井抱一画室“雨华庵”并成为其第四代主人)准备的外箱,据了解,画册的装帧仍是原始状态。这本画册收录的作品展现了多样化的绘画风格,不仅有基于伊藤若冲木版画册《玄圃瑶华》的画作,也有古代宫廷人物画作,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古画之韵味”,以及像俳画那样朴实无华的风格。这本宝贵的画册是酒井抱一采百家之长的集大成之作。